
安扬是一名普通的社工盛多网,也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从追求深邃思考的诗歌创作,到如今将社区的“人间烟火”淬炼成动人的文学作品《暖春》,她在讴歌劳动精神的职工文学中,找到文学创作新方向。
文学积淀在诗意与叙事间修炼自我
从14岁开始,安扬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年少时总觉得文学该是深邃的、遥远的,直到真正走进生活,才懂得它就藏在人间烟火里。”安扬笑着回忆。
十多年前,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安扬,一头扎进了社区这个“最小的单元”。每天社区里的各类琐碎而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影响她的创作激情,相反,写作成了她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方法。
2015年,她的首部诗集《不能挽留一场雨》出版了。“当时可高兴了,这部处女作让我结识了很多作家老师。”安扬说,当年8月还举办了诗集的首发式和研讨会,那天她站在台上紧张得攥紧衣角,但看着台下市作协的前辈、老中青三代诗人们认真倾听的模样,她突然明白:“文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灵魂共鸣。”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写真实、写当下”的决心。
随着年龄渐长、阅历丰富,她开始尝试用更丰富的叙事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2016年,中短篇小说集《胡子》问世;2017年,小说《来电显示》荣获第二十六届“东丽杯”梁斌小说评选一等奖;中篇小说《谁为我代驾》也成为经典之作。
持续的文学创作为她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经验,“反映当下时代”也成了这个“80后”女作家的创作方向。从诗集里的青春独白、小说中的人间百态,到报告文学中的时代楷模盛多网,安扬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
《暖春》诞生
将岗位故事融入文学作品
2023年,“天津职工作家培育工程”启动,为安扬提供了一个将生活积累系统化、作品化的契机。多年来社区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居民们的喜怒哀乐、同事们的坚韧身影,一幕幕奔涌而来。
“当时我就决定写社工们的故事,这不就是反映当下时代最好的题材吗!”于是,小说《暖春》的创作拉开了序幕。下午5点半下班后,她在单位草草吃个面包当晚餐,然后赶回家,把自己关进卧室奋笔疾书,一写就是五六个小时。白天,她高效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晚上,她按照规划进度,将积蓄已久的情感与故事倾注于笔端。
书中有个章节描写了一位脾气古怪的老人对社工从来没有好脸色,事事作梗拆台,但经过社工们日复一日的关怀感化,终于搬开他心中“成见”的大山。而这个人物原型就是安扬和同事们帮助过的一位孤寡老人。现实中的这位老人,现在已成了居委会工作的“捍卫者”,不但和颜悦色,还处处维护社工们工作。
“小说里很多故事,都来源于我工作岗位上的真实经历。”安扬说,《暖春》这部作品凝聚了她十多年社区工作的深厚积淀,以至于很多社工看了她的小说后都感觉,在那些平实的故事中总能找到每个人现实工作的影子。
创作方向
让职工文学重放光芒
对安扬而言,《暖春》的出版不只是一部作品的完成,更是她文学创作的一次升华。作为市总工会重点培养的职工作家之一,“社工小安”与“作家安扬”的身份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更让她实现了从文学爱好者、业余文学创作者到区作协副主席的身份“飞跃”。
“我要做‘职工故事’‘天津故事’的讲述者。”安扬说,天津有着职工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和传承,也让她找到了扎根基层、书写时代,投身职工文学创作的新方向。
“文学的意义,也许就是让人们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安扬说。小说《暖春》的出版是她文学创作的新起点,也是她用文学改变命运的新征程。
如今,她的第二部反映社区工作的小说正在构思中。她将继续用文字书写平凡岗位上的动人故事,讴歌伟大的劳动精神。而她笔下的《暖春》,不止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力量——它来自千千万万如安扬一般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与热爱,共同书写着这个时代最温暖的篇章。
(天津工人报记者李汝斌)盛多网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