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靖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琤万隆优配
在中国文化中,桥是相聚的欢愉,是告别的离愁,是思乡的惆怅。千百年的诗文吟诵,“桥”是最深沉迷人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赣鄱大地的绿水青山间,经普查确定的122座廊桥,以榫卯为笔、木石为墨,静静书写着江西农耕文明的史诗。
2023年5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后,江西全省联动、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廊桥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同步制定《江西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明确廊桥保护重点任务,厘清廊桥的资源数据,在筑牢古廊桥保护“安全防线”的同时万隆优配,更让这些横跨江河的文化瑰宝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织密保护网
从静态遗产变活态资源
在廊桥保护全过程中,“一盘棋”思维贯穿始终。《江西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明确了专项调查、保护管理、活化利用等10项核心任务,全省各地结合地域实际创新保护模式。
九江市推行乡镇“桥长制”,将廊桥管护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赣州市建立“包保责任制”,形成层级清晰的保护链条;抚州市成立市级廊桥保护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婺源县更将廊桥保护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出台《婺源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上高县探索建立“县文物部门+村集体+宗亲”协同管理模式,激活民间保护力量。
截至9月30日,江西现存廊桥一共122座。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省内五大河流的支流或上游地区万隆优配,上饶、抚州、赣州位居前三,分别拥有47座、22座、19座,约占总数的72.1%。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已完成79座廊桥的现场勘察、测绘外业工作,内业制图与资料整理正有序推进;婺源、浮梁、南城等地同步开展数字化采集,从建筑结构到历史沿革,详尽记录让文化记忆可存可查,为廊桥建立“数字档案”。
“保护+”的文旅融合路径,让廊桥从静态遗产变为活态资源。在赣州信丰县,玉带桥串联起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景区,形成“脐橙观光+古桥寻踪”文旅线路,2023年至2025年接待游客9.8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龙南市推出廊桥与围屋相结合的旅游线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翼围、乌石围以及太平桥为核心,打造廊桥旅游品牌,创建3A级旅游景区,不仅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还让游客在探访围屋文化时同步感受廊桥的魅力;黎川县将新丰廊桥、横港桥纳入黎川古城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1172万人次,桥畔两处广场年均举办演出超200场,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与景区演艺的核心载体。此外,南城“廊桥诗会”、新余廊桥纪录片、乐平“古桥+古建”游览组合等举措,让廊桥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廊桥新韵
从交通建筑到美学课堂
在赣鄱大地上,古廊桥是承载文化记忆与美学价值的“活化石”。2024年12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造桥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江西古廊桥营造技艺中的编梁技法,作为传统营造技艺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令人惊叹。工匠无需一钉一铁,仅凭榫卯咬合,便能让木材相互支撑,跨越数十米的江河溪涧。这些桥梁以独特的结构适应山水之势,展现出先民智慧与自然生态的交融。
安远永镇桥的“悬臂挑廊”工艺,以杉木悬臂梁承托桥面,是古代工匠对力学原理的精妙运用;婺源彩虹桥的半船形桥墩,前锐后平可分化洪水冲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信丰玉带桥88.15米的弧形桥身,贴合河道弯道,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被誉为“江南弧形廊桥之最”。
廊桥的建筑风格与装饰技艺,同样映射出地域文化的审美特质。赣南廊桥风格浑厚朴实,与客家文化的务实特质相契合;赣东北廊桥如靖安花桥,栏板雕刻精工细琢,尽显徽派建筑的精巧优雅;婺源彩虹桥旁的五座山峰形似笔架,桥下碧波倒映桥影,与山水的交融别具韵味;黎川“双龙饮川”景观中,两座廊桥横跨川流,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
江西古廊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建筑,更在漫长岁月中演化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宜丰环青园廊桥与环青园书院相连,其独特的空间位置还承载了传统教育的功能,成为文化在乡土社会传承的生动见证;信丰玉带桥的楹联“功高德大固桥是赖圣偕神,海阔江深登岸不须舟与楫”,则将文学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每逢重要节庆喜事,群众聚于廊桥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赋予廊桥以生动的社会活力。
过去,从文化融入日常通行,廊桥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往来学子与乡民。如今,更多地方将这些文化内涵通过廊桥诗会、摄影大赛等活动延续,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直面挑战
续写新时代保护新篇章
尽管三年行动成果显著,普查中发现江西廊桥保护仍面临考验。暴雨、洪水、虫害等自然威胁,火灾、不当改动等人为风险,以及低等级文物保护经费短缺、文化研究不足等难题,需持续解决。对此,江西已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为廊桥保护持续赋能。
首要任务是完善保护体系,完成全省廊桥专项调查与测绘建档,建立廊桥文物数据库,推动更多廊桥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让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次,聚焦风险防控,开展廊桥文物风险评估,实施保护修缮与安装消防设施工程,全面消除重大险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在文化挖掘方面,将深入研究廊桥的营造工艺、区系类型及背后的非遗技艺、口述传说等,通过学术交流与普及读物出版,让廊桥文化“活”起来。
同时,江西省将推动廊桥及周边建筑成为乡村公共活动场所,并设立专题陈列;将廊桥主题游径纳入乡村旅游线路,进一步带动周边百姓增收;通过出版《江西廊桥》图集、开展线上展览、举办摄影讲座等活动,吸引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保护格局。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